2、实践课程
实践类教学主要是依托科创项目来进行,通过项目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按照一组5人左右组成多个专业背景的学生项目团队。以项目引领、竞赛驱动的形式实施培养,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兴趣选择创新创业项目方向,将创新创业实践贯穿实验班人才培养全过程。
该类课程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科研创新训练、创业实训模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企业实习观摩、创客空间活动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开展情况
实验班授课严格遵循“1+5+1+6”学习模式,即以1个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5门创新创业核心课程为理论基础、1场创新创业大赛为训练、6次创新创业讲座为拓展视野,以讲座和企业实践促进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以课程知识推动实践项目的创新和创业,以实践项目检验创新创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
二、创新创业实验班培养方案
“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生命科学与健康+新工科实验班”是新工科专业涵盖的新兴工科专业——生物制药专业(083002T)的创新拓展。本实验班以创新创业系统教育基础,以生命科学与健康专业教育为支撑,以生物资源(含食药资源)开发和产业化为实践抓手,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为健康产业和健康中国服务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培养要求
1.职业素质
(1)具有良好的为健康产业和健康中国服务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具有适应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或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4)了解与生命科学与健康产业或行业相关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2.专业能力
(1)掌握生命科学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比较系统的核心创新课程和理论知识;
(2)熟悉生命科学与健康产品开发与评价方法、健康产业项目培育与孵化过程;
(3)学会健康产品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专利产品申请报告撰写;
(4)通过实训具备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较强的语言表达、竞争与团队合作能力;
(2)具有良好的人员管理、时间管理、技术管理和流程管理等能力。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实验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计25学分。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
创新创业核心课程:5学分,由创新创业学院完成;
实验班理论课程:10学分,由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
以上两类理论类课程,主要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案例式、研讨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头脑风暴研讨方法,让学生分析商业机会,产生创意想法;通过合作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与管理。
实验班实践课程:10学分,项目式教学,实验班内按照一组5人左右组成多个专业背景的学生项目团队。以项目引领、竞赛驱动的形式实施培养,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兴趣选择创新创业项目方向,将创新创业实践贯穿实验班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践类课程,在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科研创新训练、创业实训模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企业实习观摩和创客空间活动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
参见“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创业实验班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表。
五、培养对象和条件
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学院对报名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后,创新创业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面试成绩由专家组评分确定。择优选拔学生组成创新实验班,根据选拔实际情况择优开设1个班级,一般不超过30人。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
2.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解、热情和愿望,主持或参与过相关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获省级以上奖励者和已经在创业(公益创业)的学生优先。
3. 在学习成绩、科技创新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优先。
4.选拔对象为大二、三年级在校学生。
学习模式与考核评价
采用“1+5+1+6”学习模式,即以1个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5门创新创业核心课程为理论基础、1场创新创业大赛为训练、6次创新创业讲座为拓展视野,以讲座和企业实践促进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以课程知识推动实践项目的创新和创业,以实践项目检验创新创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
考核评价强调学生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与能力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采用项目考核、汇报答辩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将考核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理论学习成绩、实践实习报告、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情况、项目路演和导师评价等进行形成性综合评定。
学习年限与证书
学生通过选拔审核正式备案,学习年限为两年,学习合格者颁发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精英2级结业证书。
“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创业实验班各类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模块 | 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创新创业核心课程 | 创新思维与设计 | 1 | 32 |
| 5学分 |
产品服务系统创新 | 1 | 32 |
|
商业模式创新 | 1 | 32 |
|
精益创业课程 | 1 | 32 |
|
TRIZ-推动创新的技术 | 1 | 32 |
|
理论课程 | 创新创业大讲堂(6次) | 0.5 |
| 3-6 | 10学分 |
生命科学创新概论 | 1 | 32 | 3 |
生命科学与工程导论 | 1.5 | 48 | 3 |
健康管理学概论 | 1.5 | 48 | 4 |
生物资源学 | 1 | 32 | 4 |
人类营养学 | 1 | 32 | 5 |
生物制药技术 | 1 | 32 | 5 |
功能性食品 | 1 | 32 | 6 |
发酵工艺学 | 1.5 | 48 | 6 |
实践课程 | 健康产品开发与评价 | 2 | 4周 | 4 | 10学分 |
产品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撰写与实训 | 2 | 4周 | 4 |
健康产业项目培育与孵化 | 2 | 4周 | 5 |
专利产品申请报告撰写实训 | 2 | 4周 | 5 |
创新创业企业实训 | 2 | 4周 | 6 |
说明:实验班单独组班上课,一般安排在周二下午、双休日及寒暑假。
三、创新创业实验班平台建设情况简介
(截止目前,分年度投入建设简介,学院配套的也可以写在其中,购买建设的设备等有图文并茂更好。)
“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 创新创业实验班实践训练平台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创新类、发酵工程产品开发与创新类、生化分离与活性物质制备类三个单元创新设备为硬件支撑,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创新实践训练、生命科学类全国竞赛为抓手,以校企“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和“健康(甘肃)高校(社区)行”创新项目实施为展示平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化生物、制药、食品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强化工程教育创新实践新理念,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实践训练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实践活动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生命学院建成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中心,已经过为期6年的运行。依托该中心,“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创业实验班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竞赛、产品开发及专利自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近年来,进一步完善了“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平台,孵育创新创业类项目,试点创新创业实验班,举办校企“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全面提升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实践活动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正以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产品开发为目标,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具有临床需求且基于现代医学理论的药食同源产品。


发酵及其检测仪器


细胞实验相关仪器


分子生物学实验相关仪器



离心分离及冷冻设备
四、创新创业实验班实施运行情况简介
(截止目前,分年度简介开班情况,结业情况,有各类照片图片请附在其中。单列学生大创项目支持及完成情况)
2019年秋季学期,第一期“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创业实验班招收学生61人,2020年7月初,第二期创新实验班进行了成员纳新,通过自愿报名、简历筛选、指导老师面试等环节对报名者进行了全面考核,从全校70多名报名者中择优录取了33名学员,成立了第二期创新创业实验班。2021年则从全校80多名报名者中择优录取了28名学员。整个教育教学环节紧紧依托校内外优势学科资源并聘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实验班进行专题授课和其他相关活动。
2021年10月08日,2021级“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实验班举行开班仪式,任海伟副院长、实验班班主任郭晓鹏、学院青年教师程子义博士、李宏斌博士、魏明博士以及毛维新老师参加本次活动并和在座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心得体会。
随后,实验班学生按照课程表进行学习,和校内外导师、专家团队进行面对面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实验班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对接校内外导师,目前每名学生都在参与科研项目。
实验班学生全部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立项,立项参与率100%。其中,国家级、省级立项比例在30%以上。
五、创新创业实验班师资情况简介
(截止目前,分校内外介绍,人数,个人简介等,单列2021年和2022年新聘任指导教师,含校企合作的单位名称及其简介)
截止目前,“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指导教师含校内教授6名,副教授4名,校外科研院所及企业专家10名。2021年新聘任兰州理工大学李善家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怀德教授、兰州天禾生物催化技术有限公司高维东总经理、陕西省功能食品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陆栋副研究员担任实验班学生理论课授课和科研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 创新创业实验班校内师资组成:
马建忠:理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动物源制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甘肃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药学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学专业,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植物生理学专业,199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理学专业。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先后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7月至2005年8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助理/副研究员)。2000年9月至2005年8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工作(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指导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逆境信号转导机制以及重组抗体的研发和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件。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1项、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1项。
任海伟: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本科和硕士阶段学习专业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阶段学习专业为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甘肃省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和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甘肃省省级食品检查员,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库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科普专家,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甘肃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食品工业科技》青年编委,《农业工程学报》、《Bioresource technology》、《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省部共建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创新团队、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团队、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一流交叉学科方向团队骨干成员。
李志忠:硕士生导师(2002-)、教授(2007-),甘肃省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校企联合中心主任(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2018-)。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甘肃省营养学会食品营养分会秘书长、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评审专家、甘肃省科技项目评审与鉴定专家,《农业工程学报》(EI)、《食品科学》(EI)等专业杂志审稿人。
刘晓风:女,汉族,1966年1月生,甘肃庆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甘肃省营养学会食品营养分会主任委员,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甘肃省质检系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甘肃省食品工业协会理事和甘肃营养学会副秘书长。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先后被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2012年被评为“优秀工会干部”。主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高级营养学》、《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长期致力于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农副产物资源转化与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纵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2篇。8项科技成果完成甘肃省科技成果鉴定和新产品鉴定,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酒泉市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新产品新技术奖1项,甘肃省质监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李善家:男,汉族,1980年12月生,甘肃兰州人。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理学博士,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访问学者,生物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要承担《生物工业分析》、《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资源学》、《生物工艺与分析实验》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生态、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工程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承担纵、横向研究课题30余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10余项;主持国家中医药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2项,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甘肃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1项,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指导完成3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高等学校教材1部,合作出版研究专著2部。先后获得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在职博士资助计划、2013年度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支持,2015年甘肃省农林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3年度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015年度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员,甘肃植物学会、甘肃生态学学会会员,甘肃省药学学会天然药物与医药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市七里河区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等社团兼职;《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Plant Growth Regulation》、《生态学报》等多部国际期刊审稿人。
“新工科+生命科学与健康” 创新创业实验班校外师资组成:
高维东,男,硕士,高级工程师,兰州大学兼职研究员,全过程工程项目高级咨询师,全过程工程项目高级管理师,国家高级评酒师,国家高级评茶师。创建并担任必颐堂(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天禾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兰州天禾生物催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甘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甘肃恒基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首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甘肃中心总裁、中铁十八局设计院甘肃分院院长、甘肃省特膳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甘肃省健康管理研究会特膳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委,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免疫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生物工程学会会员、甘肃省工程咨询协会理事。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6项,组织完成科技成果鉴定5项、新产品新技术2项,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31件,获授权14件,申请实用新型15件,获授权6件,获授权软件著作权9项。
徐怀德,男,陕西榆林人,1964年10月生,本科学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休闲食品分会理事和中国标准化委员会-辛香料分委会委员。
何海宁,研究员,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应用基础研究中心主任
胡先望,研究员,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
陆栋,男,博导,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六、创新创业实验班学生学习成效介绍
(截止目前,分年度简介重点学生代表性成果,有各类照片图片请附在其中。单列2021年成效)
针对2019级和2020级创新实验班,在实验班学习期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互联网+国际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农业建筑与能源环境竞赛等全国性赛事活动,实验班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率高达95.7%,并有多同学被名校录取研究生。

给学生发放学习教材


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专家授课

华润雪花啤酒和白银赛诺生物公司专家为实验班学生授课

校内教师授课现场







实验班学生校内实验研究训练、校外企业实践教学

庞国芳院士在红柳创客梦工厂与工作人员交谈

2021级创新实验班学生已完成大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包括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走访了甘肃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以及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了解了各企业的历史发展、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等情况,学习了企业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主要加工设备的性能与操作要求,对相关职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一定把握,并逐渐明晰了未来就业的方向和途径。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专业意识、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意识。
、
2021级实验班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2021级新实验班学生走访企业



2021级实验班学生积极参加竞赛